党性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必须在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中不断增强;党性教育是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是人的“心学”;要加强党性教育,提高党员、干部坚持优良作风、抵制不良作风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把党性教育作为党校教学的主要内容,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宗旨教育,深入开展党史国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深入开展道德品行教育、法治思维教育、反腐倡廉教育,把党章和党规党纪学习教育作为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党性教育是党员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红旗渠精神教育: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河南省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中央党史研究室出版的《党史》二卷将红旗渠精神概括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或许人们亲眼目睹红旗渠在太行山腰劈山成渠的英姿,亲自踏勘红旗渠经过的涵洞,看看几十万林县人民是怎样用一双双粗糙的手和非常简陋的工具建造这一人工天河,就可以理解红旗渠精神为何永远不会过时了。
红旗渠精神的内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红旗渠不是依赖国家,向上伸手的产物,而是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扶持为辅原则,主要依靠林县人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修建而成的。因此红旗渠工程的兴建,就突出表现了自力更生的精神;红旗渠工程十分艰巨,又是在三年困难时期上马,在粮食紧张、物资短缺、设备技术条件落后的情况下,历经艰辛修建而成的,这就使艰苦创业精神表现得十分明显;红旗渠工程规模较大,参加施工人员众多,如果不是全县各个地方、各个单位都以大局为重,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特别是各级水利部门及工程技术人员,就难以保证工程的顺利进展。所以,修建红旗渠过程中,同样突出表现了团结协作精神;红旗渠修建过程中,无论受益地区和非受益地区都不计局部利益得失,为红旗渠建设贡献力量,特别是80位同志为红旗渠建设献出了宝贵生命,这集中表现出了无私奉献的可贵品质。
当代红旗渠精神: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
难而不惧,在理想召唤下排除千难万险;
富而不惑,在物质大潮中坚守精神家园;
自强不已,在激烈竞争中壮大发展,不断超越;
奋斗不息,在复兴道路上奋力拼搏,永不停步。
自力更生:
55万人民55万双手自力更生啥都有
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的自然环境确实艰苦。地形的限制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只是其次,更重要的是连作为人的基本生存条件的水源都极为稀缺。
当地流传着一首民谣:“咱林县,真苦寒,光秃山坡旱河滩。雨大冲得粮不收,雨少旱得籽不见。一年四季忙到头,吃了上碗没下碗。”
作为红旗渠主要决策者的林县县委第一书记杨贵,深知劈山修渠的艰巨和复杂。作出引浊漳河水入林县的决策,他需要比其他人承担更大的压力。
坚持自力更生还要做到不畏人言,尤其是在面对各种非议时能不能咬定青山不放松。在红旗渠修建之初,由于林县人民之前祖祖辈辈没人干过这么大的工程,有些群众不相信建渠能够成功,有人说“工程艰巨任务大,一个林县难修成”,有人说“经济困难没技术,光靠群众可不中”,有人说“出力花钱是枉然,不如趁早把摊散”,有人说“县委背着干粮送远屎,屙了也肥不了林县田”。一些心存偏见的人甚至上纲上线说引漳入林工程是“秦始皇修长城”,是“隋炀帝开运河”,各种流言蜚语不一而足。
以杨贵为班长的林县县委需要承受巨大的舆论压力,民工的修渠情绪也受到了影响。特别是1960年6月12日上午,城关公社槐树池村的民工正在谷堆寺下紧张施工,崖头上一块巨石突然坍塌滚下山崖砸向人群,造成9人当场牺牲,3人重伤。事故发生后,上上下下都有人指责“杨贵不管群众死活”“红旗渠是死人渠”。
是继续修还是半途而废,这是一个节骨眼。杨贵坚信:“要奋斗就会有牺牲!为了林县人民的根本利益,红旗渠决不能半途而废!”为了统一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县委开展水利大讨论,使得大家认识到,要想改变林县的贫困面貌,根本措施就是大修水利。大家都说:“既然愚公能移山,我们修渠有何难,立下愚公移山志,决心劈开太行山。”
此后红旗渠的修建还遇到一道道险阻难关,好在林县的干部群众都能够咬紧牙关不惧人言,才能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艰苦创业:
为了实现水利化,再苦再累心也甘
红旗渠是在1960年2月动工的,当时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虽然林县此前也修过一些水库,但对于红旗渠这么大的工程,就显得“三无一少”了:一无技术,二无经验,三无材料,经济物资又短少。不但资金缺乏,物资缺乏,甚至连钢钎、镐头、抬筐、抬杠等简单工具也很缺乏。在这种情况下,工地党委提出了勤俭建渠、艰苦创业的方针:“自力更生是法宝,众人拾柴火焰高,建渠不能靠国家,全靠双手来创造。”
青年洞是红旗渠的咽喉工程,洞口在金鸡岭下狼牙山悬崖绝壁上,狼牙山全部是绛紫色石英砂石,坚硬如钢,要凿通长616米、宽6.2米、高5米、纵坡1/1500的青年洞,没有大型施工机械,真是难上加难。横水公社300余名青年,勇挑重担,担当起了钻挖青年洞的艰巨任务。他们在岩石上挥毫泼墨:“红军不怕远征难,我们修渠意志坚,为了实现水利化,再苦再累心也甘!”他们乐观豪迈地提出:“石头硬没有我们的决心硬,就是铁山也要挖个窟窿!”他们苦干加巧干,发明了“主攻三角炮”等方法,提高了钻洞速度,日进度由原来的0.3米提高到2米以上。在生活最困难的时期,他们提出:“修自己的渠,流自己的汗,不能靠天靠神仙,渡过困难就是胜利。”靠着17个月坚忍不拔的蚂蚁啃骨头式的苦干硬干,终于在1961年7月15日凿通了青年洞。
在艰苦创业的过程中,林县广大党员干部深入群众,与修渠民工打成一片。为了帮助民工解决修渠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工效,加快工程进度,在工地的各级干部经常和民工顶班参加劳动,不少干部参加修渠后的收获是:“晒黑了脸皮,炼红了思想,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身体,解决了问题,推动了工程,团结了民工,保证了质量。”
团结协作:
林县有什么困难一定要支持
人们常说“人多力量大”,但人多并不天然意味着力量大,如果不能团结协作,也可能变成人多嘴杂。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将各个分散的力量变成一股强大的集体力量,完成许多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人间奇迹。红旗渠的成功就典型地体现了团结协作精神。
无私奉献:
81位优秀儿女为了修渠而牺牲
红旗渠引来的河水无私地哺育着林县人民,而红旗渠得以修成也正是广大林县干部群众无私奉献的产物。修渠工地上先后涌现出了舍己救人的员李改云、把一生奉献给水利事业的林县水利局技术人员吴祖太、带头实干的五好连长石文祝、艰苦奋斗的五好施工员路银、除险英雄任羊成、长期坚持在工地奋战的五好民工郑文锁等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在红旗渠工程建设中,林县有81位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25岁以下的28人,年龄最小的年仅17岁。
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以上几个典型人物,不过是广大无私奉献的林县人民的一个缩影。
谷文昌精神:
谷文昌,河南林县人,从1950年开始在福建省东山县工作,担任县委书记10年,带领群众艰苦奋斗,改变了东山的面貌,受到广大群众的敬仰。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上谈到谷文昌的先进事迹时指出,“他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办事,当地老百姓逢年过节是‘先祭谷公,后拜祖宗’”。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指出,焦裕禄、杨善洲、谷文昌等同志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
谷文昌精神是对谷文昌一生表现出的党性修养、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的集中概括。谷文昌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是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求真务实的担当精神、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不论肩负重任还是身处逆境,谷文昌从未忘记自己员的身份,从未褪去党员底色,从未动摇理想信念,始终相信党、坚信党的事业。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谷文昌常说,“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解放初期,他冒着政治风险提议把“敌伪家属”改为“兵灾家属”,使许多群众免受政治歧视。为了改变东山贫穷落后的面貌,他呕心沥血、吃尽苦头,带领群众走上幸福之路。求真务实的担当精神。谷文昌通过深入调研,反复尝试,制定了“筑堤拦沙、种草固沙、造林防沙”的方案,为东山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和工作条件,谷文昌胸怀理想、心系人民,不畏困难、奋斗一生,“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谷文昌同志的先进事迹说明,干部一定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这样,才称得上党的好干部,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敬仰。谷文昌精神同焦裕禄精神、杨善洲精神一起,激励着广大党员干部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奋发有为、顽强拼搏、干事创业。
扁担精神:
半个多世纪前,林县(现林州市)石板岩供销合作社的干部职工,在极其艰难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凭借“艰苦创业、勤俭办社、一心为民、开拓创新”的坚定信念和坚强意志,一副铁肩膀,挑起了连接党群、沟通城乡的重担;一双铁脚板,翻山越岭,走村串乡,走出了一条服务“三农”的阳光大道,谱写了一曲供销合作社人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动人乐章,铸造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供销合作社人的“扁担精神”。
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位于河北邯郸涉县,由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将军岭和一二九师陈列馆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三百亩,2013年顶峰国际旅游景区规划项目。
抗日战争时期,涉县是边区根据地的腹心地、首府县,地处华北抗战前哨,为华北抗战战略要地,八路军129师